天安门国徽制作者是武清人
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很多人都见过,但它的制作者却鲜为人知。在电视节目《建国55周年专题》中介绍国徽诞生的过程时,曾提到了已故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郭效儒,他就是当年天安门城楼国徽的制作者之一。
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得知,郭效儒曾用名郭通城,1921年6月生人,祖籍武清。
郭效儒为人一向低调,做过的许多事都鲜为人知。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毛泽东号”机车的车徽浮雕、香山碧云寺的孙中山胸像、南开大学的周总理青铜浮雕像……这些都是郭效儒的作品。但是,人们往往只记住他的作品,而淡忘了作者。特别是当下年轻人,早已不知郭效儒是何许人也了。
郭效儒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中央工艺美院前身)雕塑科,又读了三年研究生,之后留校任教。1948年,郭效儒就以为辅仁大学公教美术会雕塑的“中国六朝时代耶稣圣像”,而闻名艺术界。这是中西观念、风格在雕塑上的首次结合,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前,教会迁往意大利还特地带上了这件作品。
1951年秋天,雕塑家高庄用最短的时间塑成了国徽泥样。可是不知为什么,当时的模具怎么也打不开,于是多次到郭效儒的“美术供应社”请教。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北京城也没有几个真正学过雕塑的人,而郭效儒是雕塑科出身,所以他的技法比较实用。他将高庄制作的小样所有立体部分的凸起角度改为75度角,这样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郭效儒改过的这稿也最终成为共和国国徽的定稿。至今,这枚国徽的小样仍然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着。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却知者甚少。
郭效儒还曾创作了周总理青铜浮雕像、张仲景像、郑成功像、陈嘉庚像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纪念币等一系列传世佳作。直到2003年6月27日去世,仍有许多作品停留在草图阶段。郭效儒在一份简历中这样总结自己:“我由一名纯美术家转向工艺美术工作者,走了一条与一般美术家不同的道路。几十年来,我总是根据国家的需要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基本上放弃了个人的创作。之所以如此,基于我在青年时代的两个追求:一是致力于把欧美雕塑艺术与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相结合,试图形成我国现代雕塑艺术风格;二是致力于把纯艺术与现代工艺技术有机结合,力图把我国工艺美术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工艺技术能力的实用美术工艺,为祖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